3044am永利(集团)官方网站-欢迎您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动态 > 传媒扫描

【文汇报】十年磨一剑,迈向科技强国 | 韩斌:建设一流科研机构,筑牢创新根基和底座 

发布时间:2024-06-29 【字体: 】【打印】 【关闭

编者按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步一个脚印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本报今起推出“十年磨一剑,迈向科技强国”系列访谈,邀请院士、专家、学者、科技管理者创业者等各界人士,就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筑人才竞争优势、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等话题深入探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上海智慧和上海力量。

访谈人物:韩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科技有着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而基础研究则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强国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为此,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在“科技三会”现场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反复研读其中的精辟论述和深刻阐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韩斌深感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韩斌表示,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接下来的11年里,应努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持续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的原创成果,推动我国跻身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十年足以让一家科研机构脱胎换骨更上层楼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只有11年时间,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在韩斌看来,过去大家提到“十年磨一剑”指的是科学家坐得住冷板凳,心无旁骛攀登科学高峰、攻克技术难关;而今,总书记发出新的“动员令”,未来十年更像一个“倒计时”,届时需要科技工作者集体“亮剑出鞘”,展现出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强大影响力。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也是重大原创性、颠覆性成果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如何只争朝夕“补短板”,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长期奋战在基础研究前沿,又多年从事科研管理工作,韩斌认为,原始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需要深厚肥沃的创新土壤,也需要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这是组织基础研究的最佳载体,也是优化积淀创新土壤最适合的地方。

韩斌说,良好的科研环境既包括一流的科研条件和平台,更需要能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而对科学家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环境,就是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

比如,用“帽子”“牌子”给人才贴标签、“标价格”等现象在科技界依然存在,但在一家尊重科研活动规律的研究所,类似的问题就能被很大程度弱化甚至消解。韩斌以分子植物卓越中心为例,优秀人才获得“帽子”只是其科研成就的“副产品”,“很多非‘杰青’的研究员因工作优秀,其评定的薪资可能远高于拥有‘杰青’头衔的同事”。

“目前,我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已经冒出了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科研机构。但要建成科技强国,一流研究机构的数量还远远不够,支撑高风险、高价值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他认为,未来十年,如果我国在各个重要学科领域均能成长起一批各具特色、活跃开放的世界级高水平科研机构,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将大为提升。

同时,韩斌提醒,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培育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不能流于圈地挂牌、打分排名的外在形式,而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注重战略定位,选准方向、搭建平台、设计制度、涵养文化,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十年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足以让一家研究机构脱胎换骨、更上层楼,一旦在领域内形成优质口碑,创新场效应就会汇聚更多全球优质资源。”

营造“微环境”让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双向奔赴

对基础研究科学家而言,好奇心与个人兴趣是从事前沿探索的最大内驱力;对国家而言,更需要将有限资源投入到解决最迫切、关键和重要的问题中去。韩斌认为,能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高效组织,就是大大小小分布于各个领域的一流科研机构。

在韩斌看来,这些科研机构就像一片片各不相同的小树林,以丰富的生态多样性营造出各具特色的“微环境”,由此吸引与之价值观契合的科学家入驻发展。同时,它们又能以最快速度调动组织起这些科研力量,以建制化的组织形式投入到解决重大问题的联合攻关中。

同在基础研究领域,竞争性经费与稳定支持如何平衡?在韩斌看来,只有身在最前沿的探索者,才真正懂得这其中的分寸该如何拿捏。为此,“不少一流科研机构已在探索,对一些暂时无法申请项目但需要长期稳定支持以挑战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通过机构内部经费予以支持”。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科研机构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承担着“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的使命职责,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国际顶尖人才的重任。

“着眼未来,我们对于顶尖人才的定义,应该从不断有重大成果产出,提升到不断发现与开拓新的学科领域。”韩斌透露,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正计划引进一位德国马普研究所的大师级科学家。

“他来中国的目的,就是希望从自然界各种奇妙的现象中发现新的研究领域。”韩斌说。目前,中心正在为他申请匹配所需的科研资源。

原文链接:https://m.whb.cn/commonDetail/938130